首页  > 资讯中心  > 格林视点  > 正文

大咖观市|格林固收增强策略组:LPR形成机制改革的要点及其影响
时间:2019-08-20

LPR形成机制改革的要点及其影响


事件:国务院总理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“融资难”问题;8月17日,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〔2019〕第15号,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形成机制。
点评:
1. 按照央行披露的规则,新的LPR形成方式为:
a) 18家不同类型银行(此次新增8家),每月20日9时前,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(以MLF为主)加点的方式,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。中心去掉最高最低价,算术平均得出LPR。即:MLF+政策利差=LPR
b) 即日起,银行新发贷款,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签为LPR的上下浮动。而旧的合同继续按原样执行。即:LPR+信用利差=贷款利率
c) LPR增加5年的期限品种,以适应不同期限贷款的需要。
d) 银行出现不当行为,将纳入MPA考核。此举的意义在于如果商行如果拿了一些优惠待遇,比如定向降准等资金,那就有责任为降成本而承担起责任。如果只是借由政策套利,那在后续的MPA考核中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制约。
2. 此次新机制的实际意义?
中央意在推动实际利率水平降低和解决“融资难”问题。此次LPR改革实际上是非对称降息,银行面临净息差收缩的压力,或选择信贷资质下沉来保住净息差,从而实现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。但面对净息差和不良率的左右为难,银行信贷资质下沉的空间有限,优质企业贷款或是首选。而小微贷款作为当前“宽信用”的重点方向,此次公告的“具体措施”中强调年内需达到综合融资成本降低1个百分点的目标,也应当较为受益。因此此次调整的目标仍为优质企业贷款和小微贷款。
3. 对债市影响:
LPR机制改革以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利率下行,利好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。对于利率债,LPR改革成功构建了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,提升了后续MLF操作的灵活性和下降空间,并有望牵引收益率曲线的下行。同时为防止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掣肘资产端贷款利率下行,配套定向降准或可期待。对于信用债,高等级相对受益。优质企业贷款和小微贷款将会成为银行信贷资质下沉的首选,尤其是优质企业以增量融资偿还旧债务,将能明确的看到存量融资成本下行。而低资质信用债发行主体一方面借贷顺位靠后,一方面仍面临经济下行时期利润收缩的压力,现金流改善程度依然存疑。



上一篇:大咖观市|格林固收增强策略组:7月社融数据讨论
下一篇:大咖观市|格林绝对收益策略组:OK镜 大市场
关闭本页   打印本页